本报北京8月8日电我国“实践五号”卫星,自5月10日在太原发射升空后,已成功在轨运行90天,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科学研究和试验任务,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用户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已建立公用平台,并具备了小批量生产的能力,研制技术已达国际水平。
今天,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科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京举行了庆祝会。
据中科院专家介绍,“实践五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空间单粒子测量及其对策研究和进行空间带电粒子环境和剂量测量;对新型航天器S波段高速数传发射机及大容量固态存储器进行在轨试验;进行流体科学试验。经过90天的实验,上述任务都得到了出色的完成,取得了重要成果。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徐福祥介绍,卫星研制模块化、小型化、集成化是国际卫星研制的一个基本趋势。为此,科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卫星公用平台。卫星公用平台相当于一个“后勤部”,是一个能对应用卫星这样的有效载荷提供服务的综合系统,依靠这种成熟的“硬件”,在上面装载不同的“应用软件”,就能构成一个新的应用卫星。“实践五号”卫星是我国首次采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开发的CAST968公用平台技术研制的一颗小型应用卫星,该项目从立项到完成飞行星的研制,仅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作为一种新型卫星的研制,其速度与国外大体相当。
该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马兴瑞介绍,目前,CAST968平台已用于对海洋水色要素探测的“海洋一号”卫星,计划2001年发射;其他如导航定位、移动通信、对地观测等小卫星星座也在讨论之中。